“垃圾分类好处多!既可以改善小区环境,又可以实现垃圾减量。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离不开各位街坊的努力。”最近这一年,在龙洞街的多个小区、广场,人们经常看到一名30多岁的年轻小伙拿着宣传资料向街坊派发,有时还会入户宣传垃圾分类。他就是龙洞街垃圾分类指导员徐海敏。
据了解,广州正在实行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制度,要求每个镇(街)至少配备3名生活垃圾分类专职督导员,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引导居民按标准投放垃圾。去年6月,徐海敏通过入职考试成为街道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如今一年多过去,他聊起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头头是道,颇有一番心得,“垃圾分类越做越好,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成长了,进步了。”
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徐海敏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的知晓率,逐步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指导、监督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按规定时间、地点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中,提高正确投放率等。
很多人说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徐海敏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没有接触这份工作时,我也知道是举手之劳,但仍然没有这个习惯,直到后来靠意识逐渐养成习惯。现在,即便偶尔扔错垃圾桶,我脑子里很快就反应过来,再伸手去更正。可见垃圾分类是一件需要‘深入人心’的事情。”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龙洞街推行已久,为让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又入心”,徐海敏和同事选择在下班时间到街坊家里宣传垃圾分类,并在周末做一些趣味活动。但在晚上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的时候,有的街坊不开门,还有的甚至会误以为他们是骗子。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徐海敏和同事总是耐心解释,并在下次再入户拜访时带着垃圾桶、纸巾、肥皂等日用品作为小礼品送给街坊。
经过多番努力,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动去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努力做到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一年时间,徐海敏惊喜地发现,除了平时做家务的老年人,很多孩子每天上学时,都会主动来将垃圾分成几个袋子,垃圾分类理念正渐渐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充电”学习提升垃圾分类技能
谈起为何会从事垃圾分类指导员这样一份“新潮”工作时,徐海敏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去宣传引导,让更多的人知晓、参与,“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我愿意亲身参与并体验其中的苦与乐。”除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研究垃圾分类的最新成果,让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想要打好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徐海敏认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培养居民的习惯,不过需要一个过程,也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更加耐心和细致的宣传。在这份工作中,看到辖内垃圾减量,居民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徐海敏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