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绿色环保从我做起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文章1918浏览1247425本站已运行51122

打造垃圾分类的“杭州模式”

  ◆宗边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杭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最早可追溯至1985年,原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就将杭州市作为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杭州市紧扣“提升分类质量、促进源头减量、推进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不断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初步探索出垃圾分类“杭州模式”。

  从“单打独斗”

  转为“协同作战”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覆盖范围大,需要多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挥城管部门的垃圾分类“指挥部”作用,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思想、各司其责、步调一致,成为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

  杭州市于2014 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五废共治”理念,成立杭州市治理固体废弃物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挂帅,统筹协调固废治理及垃圾分类相关工作,覆盖成员单位38个,形成高效畅通协调机制。针对前期存在的上位法缺位、地方性法规缺项、标准规范缺失等问题,杭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配套8部标准规范,结合实际完善了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同时,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传导机制,实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制和层级负责制,建立有人、有钱、有章、有责的“四有”保障机制,并将垃圾分类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

  从“渠道单一”

  转为“多点开花”

  垃圾量快速增长是杭州市长期以来面临的现实问题,然而,末端处置能力建设特别是焚烧设施建设的滞后,常带来“垃圾围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挤压空间等一系列威胁。对此,杭州市多管齐下、拓展渠道,破解垃圾减量控量难题。

  在创新生活垃圾总量控制管理方面,杭州市强化属地政府控量减量责任落实,对纳入总量控制管理的城区,以年度垃圾总量控制目标为基数,实行“增量控制、超量加价”。在推进分流减量方面,为推进低价值物回收利用,市区范围设置了1911个低价值物和1481个废旧衣物回收点,并扩展玻璃金属制品、纺织品、服装边角料等物品回收利用。同时深化农贸市场生鲜垃圾源头减量,开展垃圾清运控水减量,强化装修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园林垃圾再生利用,实行有害垃圾专业清运。

  在强化经济激励方面,按照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理念,调整完善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计量和收费管理机制。为实现垃圾清运精准实时计量,杭州市实行以街道(乡镇)为区块进行计量,并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垃圾清运车载称重系统。

  从“被动消极”

  转为“主动积极”

  为使垃圾分类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杭州市从“党员带好头、单位作表率、小手拉大手、宣教面对面、执法强支撑”方面营造了日益浓厚的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

  杭州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 党员先行”主题宣传月活动,各区(县、市)推行“党建 + 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率先在入驻市民中心的134家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扩展到市区街镇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

  按照“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家校联合”的思路,杭州市通过编写垃圾分类教材读本、开设垃圾分类知识辅导课、举办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讲授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等系列活动,推动中小学生垃圾分类实践教育从“零敲碎打式”转向“整体修习式”,垃圾分类在杭州中小学校蔚然成风。同时,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广泛持续开展进社区、进企业等“十进”宣传,2018年以来累计举办宣讲349场次,培训各类人员41982人次。

  杭州市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准线,建立执法长效机制,推行第一次抄告整改、第二次和第三次警告提示、第四次垃圾拒运的严管措施,提升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和成效。条例自 2015 年 12 月 1 日实施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 5256 件。

  从“粗放粗分”

  转为“精放精分”

  杭州市从精细化管理入手,规范设施、创新方法、开展整治,大力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按照规范、方便、整洁、有序的原则,开展垃圾投放设施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四色”垃圾桶规范摆放。积极探索实践并总结“桶长制”、网格责任区负责制、可追溯机制、小区垃圾分类专管员制度等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责任落实。

  从2010年起在国内首推垃圾清洁直运模式,通过“桶车对接”直接将垃圾运输至末端处置场所,不再新建垃圾中转站,并把存量垃圾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解决了垃圾中转设施落地建设难问题。统一实行“绿车对绿桶、黄车对黄桶”分类清运,提升运输车辆分类识别度,有效防止垃圾混装混运。

  从“一次消耗”

  转为“循环再生”

  杭州市突破资源回收利用难,完善回收政策,创新回收模式。以杭州市委办、市府办名义印发《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的实施意见》,修订发布《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达867个,提升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15.1万平方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

  依托杭州信息经济高地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连续两年举办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论坛,搭建政、企、社合作平台,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业态发展,推动垃圾清运与资源回收“两张网”的有机融合,成功孵化出一系列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资源节约使用效益显著。

  从“邻避效应”

  转为“邻利效应”

  杭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受到“邻避效应”困扰。对此,杭州市保持战略定力,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在提前谋划,科学论证的基础上,2019年,根据治废工作新要求,杭州进一步明确能力建设近远期规划项目。在垃圾处置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中,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由生活垃圾输出城区按照75元/吨的标准缴纳环境改善资金,专项用于垃圾处置设施所在地的环境美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地区经济发展扶持。

  杭州市还抽调相关部门精干力量,组建九峰环境能源项目工作专班,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深入细致做好周边群众工作,全程做好信息公开,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7年6月1日,这一项目投产运行。随后,淳安县垃圾焚烧项目、天子岭厨余项目、天子岭餐厨一期项目等接续建成投运。目前,还在有序推进临江环境能源项目等项目建设,此举将为垃圾分类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坚定不移推进垃圾分类,杭州市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垃圾分类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文明、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垃圾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小区达3413个,其中主城区已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6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在2018年度浙江省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中,杭州市荣获优秀等次。

赞一下
成都垃圾分类的意义_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_干湿垃圾区分 - 垃圾分类宣传网
上一篇: 互联网+垃圾分类 这个很时尚
下一篇: 2019年上半年中国垃圾分类政策、垃圾桶新增及注塑机新增需求量发展分析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