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语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月,同时承担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相关职能。我们以推动全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为己任,汇聚全国各方力量,促进学术交流合作,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国际交流提供平台。本院编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简报》每月为读者提供国际新闻动态和观点,并特邀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热点问题撰写时评。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
李伟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来,国际秩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旧有国际格局和秩序依然有较强的惯性,传统的东西方关系依然主导着国际关系的大致方向,另一方面,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将朝何处去?我们看到有两股代表了不同方向的力量正在博弈: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竭力维护由美国主导、服务于美西方的霸权秩序,并试图这种霸权秩序和将强权规则强加给国际社会。在当前西方在国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明显减弱的情况下,美国试图利用俄乌冲突,强化与西方盟国的关系,并在全球拼凑所谓的“国际联盟”,意在构建新冷战集团,赢得针对中俄的“战略博弈”。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呼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稳定。
当前,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美国挑起的大国博弈正在全面展开且愈加激烈,但两股力量的对比也在出现明显的变化。鉴于美国大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全球治理体系,阻碍了全球经济发展,也损害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国家渴望掌握和规划自己的命运。它们纷纷提出保持自主性的主张,推出以国家自身利益为导向的内外政策,那些长期受制于美国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更多将目光投向了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等非西方国际合作机制。
上述态势在中东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去年以来,地区局势逐渐转圜、国家间关系持续改善,今年更是以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为标志,出现了一股地区“和解潮”。很多人基于对中东的传统认知,对中东地区出现的这种“颠覆性”发展感到“意外”和“吃惊”,更多人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态度。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和解潮”只是一种脆弱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数的短期地缘政治现象,因为其并非建立在解决了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之上。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除了地区国家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彼此间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互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外,包括沙特和伊朗在内的地区大国在未来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竞争中仍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而且,美以也可能利用伊朗问题重新制造地区紧张,未来美国还可能在中东强化大国博弈和对抗,威逼利诱地区国家选边站队。总之,中东未来的和平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如此,中东地区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已是不争事实,中东局势走向缓和乃是大势所趋。这种和解态势顺应中东国家民意,符合地区国家根本利益,并建立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已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之上。
首先,中东变局已从政治转型进入了经济和社会转型阶段。中东变局以来,许多地区国家经历了激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消耗了大量的发展资源,也失去了不少发展机会,连年的疫情更加剧了地区国家的发展困境。经过近十年的折腾,而今,中东进入了经济和社会转型阶段,这一阶段各国需要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缓和的地缘政治关系,以集中资源和精力投入发展。
其次,崛起中的阿拉伯新生代领导人正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地区新秩序构建的强劲动力。新生代领导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出不同于前辈的思想理念和执政风格。有政治抱负和发展雄心,思想开放,行事务实,既谙熟和尊重本国历史文化,又不因循守旧,主张以稳步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革新求变之路,力图通过创造政绩来重塑权威和秩序,他们普遍注重以改革和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经济结构多元化,尤其重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此外,他们都具有国际视野、奉行多元、自主和平衡外交,主张对话和寻求建立相互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依靠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试图维持对美友好关系,同时也想摆脱受制和依赖于美国的传统关系结构。
最后,中东的这种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大势相吻合。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美国霸权主义日趋衰弱,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主导力持续下降,各国战略自主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强化了多边主义趋势,对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或将进入一个不再任由美国发号施令的新阶段。其二,经济与发展正在超越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自身的发展,强调发展合作。我们看到,美国虽然一直在强调大国博弈和竞争,但其重点也已从过去侧重政治意识形态转向政经并重,甚至更多表现为后者的竞争。而事实上,经济的互相依存性也让美国鼓吹的“脱钩”意愿变得越来越不现实,连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都不得不承认,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其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多极世界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吸引,热切期待与中国的合作。英国广播公司近期委托“阿拉伯晴雨表”网站对九个阿拉伯国家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八个国家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受欢迎,其中一些国家被认为是美国的长期盟友。
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令西方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多年来一直主导着中东事务,也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到头来地区国家却与其渐行渐远,而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时间并不长,却在中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其实道理很简单,美国长期在中东“耕耘”,播散 “民主、自由”种子,但美式种子不符合中东国家发展现实,难免水土不服,无法开花结果。美国国际与战略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副总裁,中东项目主任乔恩·奥特曼不久前在该中心网站上发表的题为《美国撤离中东:事实还是虚构?》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在中东地区传播民主化,尤其在“阿拉伯之春”前后为当地的党派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了似乎无穷无尽的培训。但很难想象该地区现在有哪个国家比2011年时更加民主。此外,海湾战争以来,美国一直以“维护地区安全”的名义保持在中东的存在,但事实证明,美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引发地区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近期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示,美国已不再是动荡世界中最可靠的支柱,反而成为全球安全最大威胁。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高度切合地区国家的利益,深得中东国家认同,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迅速发展便是得益于双方在和平发展问题上有着高度的共识及基于共同利益的紧密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它们并不寻求与美国分道扬镳,它们只是更希望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朋友。另一方面,继美国总统拜登去年7月访问中东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 6月再访中东,显示美国也不会轻易退出中东。未来美国一定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中东战略和政策,以强化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但目前拜登政府内外交困,无心也无力在中东投入更多资源。估计在下届政府上台前,美国在中东将难有所为。
原标题:《专家视角 | 李伟建:从国际大势走向看中东正在出现的历史性变化(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