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晨报记者 荀澄敏 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 荀澄敏
扔完垃圾在垃圾厢房的洗手池洗洗手、可回收垃圾再细分、引入环保组织提升小区垃圾分类意识……如今,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一年了,这一系列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小区垃圾分类举措,其实都来自一个样板——“扬波模式”。
十年前非常创新的“扬波模式”,如今怎么样了?如果来到扬波大厦小区,你还没进大门就会被小区围栏上巨大的垃圾分类宣传牌所吸引,其中有一块“扬波模式”的垃圾分类介绍,很多个“第一”似乎向外界传达着这个小区“垃圾分类”的骄傲。
“扬波模式”分11类
究竟何为“扬波模式”?其实“扬波”是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一个小区“扬波大厦”,这个小区10年前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作为全市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居民自主分类”、第一个引入社会组织进行垃圾分类指导、第一个创造“湿垃圾除袋法”……扬波大厦的垃圾分类做法被直接以小区名字命名。扬波大厦小区不大,两幢楼总共159户人家,走进其中一幢楼对面的垃圾厢房,11个一字排开的垃圾桶便印入眼帘,白色的瓷砖光洁如新,每个垃圾桶上都写明垃圾属性。在可回收垃圾这一类,扬波大厦小区又细分了8类,比如塑料瓶、利乐包、旧衣物等。“经过十年时间,居民垃圾分类基本做到了百分百正确,垃圾厢房更是无人值守24小时开放,垃圾分类全靠我们自觉。”扬波大厦业委会主任郑忠芳说。
特别注意小区新面孔
记者来到扬波大厦,正值傍晚时分。在垃圾厢房前,每个来扔垃圾的居民都格外认真,每人手里拿着好几个垃圾袋。郑忠芳每天早晚路过垃圾厢房都要打开垃圾桶,看一看大家投放是不是准确。
这一天,郑忠芳在垃圾厢房前遇到了一个“生面孔”,她只带着一个垃圾袋去扔垃圾。郑忠芳上前询问获悉,对方是小区居民新更换的居家保姆,她并不知道小区垃圾分类的规则,“换了新保姆后,东家没有解释说明。”于是,郑忠芳便给新保姆普及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并把小区垃圾要分11类的要求告诉了她,“我非常注意小区里的新面孔。一旦发现,就要准确告知新人分类的要求。”
新业主、新租客、新保姆……谁对这些“新面孔”最熟悉?那要数门卫保安了。于是,郑忠芳便与门卫保安沟通协调,提出如果小区出现“新面孔”,需要第一时间告知业委会,由业委会上门做垃圾分类的宣传。
“有没有遇到过反复宣传而依旧我行我素的住户?”“当然有!”郑忠芳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业委会将上门提醒三次,如果对方还不及时改正,我们将致电城管由他们来执法。”
现在,扬波大厦小区每月分类投放的湿垃圾约120桶、干垃圾约180桶、金属约1桶、衣服1桶、塑料3桶、药品3蛇皮袋……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居民自觉的行动。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田先生说:“十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了,已成习惯了!”
采用黑板报点名表扬
要知道,十年前的扬波大厦居民对于垃圾分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试点之初有90%的居民表示支持,但如何做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郑忠芳回忆起十年垃圾分类之路,感慨万千,“当时街道给予大力支持,给我们小区引入了专业环保组织、改造垃圾厢房、对居民家中湿垃圾桶进行配置等。”郑忠芳说,“这些做法,现在每个小区都有,但在十年前,绝对属于创新的。”
“十年前,刚刚启动垃圾分类时,完全由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郑忠芳说,“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我们请专业的环保社团志愿者每天站岗值勤督促,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科普手册和用于干湿分离的垃圾桶……”在业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在小区办起了黑板报,每期都会对严格分类的居民“点名表扬”。“这招很管用,居民碰面时,总会讨论今天哪家被表扬了,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督促。”
“扬波模式”还有创新空间吗?郑忠芳认为,精细化垃圾分类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比如,小区有专门回收利乐包的垃圾桶,规范的回收方式是居民要把利乐包剪开,冲洗一遍再投入相应的垃圾桶。现在,居民还没有完全做到。”因此,在郑忠芳看来,垃圾分类仍需要加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