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320分,我要换一瓶洁厕液”、“我换一瓶酱油”、“我要换一袋卫生纸”......这是发生在童家桥街道和睦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前的一幕,社区里的居民正拿着通过垃圾分类所赚取的积分卡排队兑换商品。而兑换商品的地方是一个小卖店,除了售卖各种日常所需商品外,还专门开设一个货架,不标价格,不收现金,只要积分。
积分兑换
垃圾分类有了新“玩法”
2019年,童家桥街道和睦村社区成为我区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之一,无论是垃圾分类所需的“硬件”和以垃圾分类监督员为代表的“软件”,在和睦村社区可以说是一应俱全。可就是这样,居民说得出垃圾怎么分,却在行动上依然把垃圾整体打包处理。
作为老旧小区,和睦村社区党委书记陈松告诉记者,没有物业,要想改变居民的日常习惯其实很难,既然居民无法主动改变,我们就通过监督员给打分,让居民赚积分兑换商品的方式帮助居民从行为上进行转变。
今年4月,和睦村社区专门召开院坝会,召集居民围绕积分设立、投放时间、投放地点、积分兑换等内容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在辖区五个投放点,建立一户一卡,通过监督员打分获得相应积分。卓开秀便是其中的监督员之一,她每天会定时在投放点为投放垃圾的居民打分,而具体评分细则,社区也在前期告知居民,做到透明打分。
全部投放正确卓开秀就会在居民的积分卡上记录相应的分数,投放错误不得分,同时还要接受卓开秀的“现场培训”。而居民累积到一定的积分,便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到社区兑换相应商品。卓开秀还告诉记者,这种方式一施行,居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投放错误居民也很愿意接受指导,“从没有居民因为投放错误,没有赚到积分就和我发生争吵,大家都很配合。”
看到赚积分的方式受到居民喜欢,社区还拓宽了赚取方式。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本以为在这期间无法赚取积分,可社区却通过居民微信群发出通知,居民在家晒出垃圾分类也能赚取积分。陈松说,目前和睦村划分了13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有一个微信群,居民通过在群里晒垃圾分类的视频,网格员就会变身监督员对其进行打分,每一户居民每天最高可获得4-5分,同时对正确处理废弃口罩,社区还加大了奖励力度。
“超市”营业
居民和社区实现“双赢”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社区专门挑选了日常生活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作为可兑换的商品。即使这样,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居民手里有积分却总是用不出去。
“我要上班,确实没时间定时兑换商品”,针对这一情况,6月29日,一个依托辖区小卖店的“垃圾分类兑换超市”正式运营,居民兑换商品的时间更灵活,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场景。
杨宏萍当天就拿着自己的积分卡兑换了一瓶洁厕液,“超市”工作员在积分兑换簿上详细填写了兑换时间、兑换商品名称、剩余积分等信息,并让杨宏萍签字确认。记者了解到,居民获得的积分不仅在积分卡上能够体现,同时社区也会及时汇总,方便居民随时查询。
记者按照社区给出的线上、线下评分标准做了一个计算,如果居民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每个月最高可以获得400分左右,而“超市”兑换的商品大多都在400分以内,这也就意味着社区居民每个月都可以到“超市”兑换1-3次商品。
看到大家热情高涨,之前领了积分卡却迟迟没有行动的居民们“坐不住了”,也加入通过积分来“创收”的行动中。居民李玉珍就是其中一位,比起像杨宏萍这些社区第一批“行动派”,李玉珍手里的积分就花得有点精打细算,但是她很乐观地告诉记者:“赚积分就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只要我做了这个工作,手里积分也会涨上去”。
不仅如此,居民在换了积分后还会彼此“攀比”。“你换了积分后还剩多少?”“我比你多,我过两天还能再来换 ......”
居民因垃圾分类赚了积分、换了商品,为了灵活兑换时间,还专门设立兑换“超市”,而社区也在此基础上为垃圾分类工作聚集了人气。
“这种方式比监督劝导要好得多。”陈松告诉记者,做这项工作并不是一笔亏本“生意”,通过看似单方让利的方式让居民得实惠,实际上实现的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双赢”。
用受百姓欢迎的方式推进工作的落实,如今,新一轮的垃圾分类氛围在和睦村社区再次蔚然成风。
主办单位: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主编:蒋频
记者:张浩
编辑:庹世超